
凉山社区发展
位于四川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 “贫困”和“落后”曾经是大众对这里最普遍的认知。的确,过去的凉山是我国最大的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也被称为“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难中之难”。随着近些年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的落实,凉山人民的生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在一些方面仍然有待提升。
在关注到凉山的情况后,远行客带领学生,针对当地儿童和老人,开展了多项公益实践活动。
1)
丰富儿童课外生活

在我们开展调研的易地搬迁社区中,学生们放学早,因此,放学后的课业辅导、家长看管就成了问题。为此,社区专门设立了“四点半”课堂,以丰富社区孩子的课外生活。有了“四点半”课堂,家长可以把孩子送到这里,社区的社工会为孩子们带来各式课程,包括唱歌、安全教育、作业辅导、阅读、美术、手工等等。
但有时社区内的社工忙于管理工作,“四点半”课堂无法长期定期开展。于是在多次实地项目期间,远行客的学员们便根据自己的特长分工合作,给近百名孩子带来英语、绘画、唱歌、折纸等兴趣活动课。
四点半课堂所带来的意义是双向的,社区孩子和学员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社恐的A同学从一开始的手足无措到在导师的引导下尝试与小朋友交流。不善表达的B同学在活动中积极配合,与当地的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情感链接。
2)
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扶贫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的支持下,困难群众从环境恶劣的地区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地区,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
在凉山州昭觉县沐恩邸社区就是其中一个易地搬迁社区。这里生活着6000多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500名,包括有五保老人(无儿无女无妻)、独居老人(失去配偶,儿女成家)和残疾老人。
相较于过去,易地搬迁使当地老人的生活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现在,他们在家里就能够使用水电,并享有社区免费提供的居住空间。社区还开展了爱心午餐项目,给老人提供公益午餐,每位老人一顿饭仅要一块钱;食堂也保证了老人饭菜的多样性,每天都有三菜一汤,一周的饭菜不重样。此外,许多社区老人能够获得国家提供的低保或残疾补贴。每月领取的资助大约在200至500元。
然而,一些老人们的生活状况仍有待改善。一些老人因为以前长期缺乏营养,他们的身体显得消瘦,也常常伴随不适的症状,如营养不良、佝偻病、关节炎等。一位患有关节炎的老人告诉我们,他需要每天忍着疼痛、弯着膝盖走路,甚至很难从住处走到食堂吃饭。
由于社区的爱心食堂每天只提供一餐,对缺乏充足经济来源的老人来说,基础生活所需的米面粮油仍旧匮乏。
“煮上一锅饭,每餐配上一颗煮过的土豆,这样咱就可以吃一周多。”一位独居的79岁奶奶告诉我们。“米不够吃,晚上有时候不吃,有时候打包食堂的剩饭热一热。”另一位同是独居的爷爷说道。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
于是,我们与社区商定捐赠60袋大米(10斤/袋,共计1860元)给社区的慈善超市。在慈善超市,居民可以通过做好人好事获得积分券,并可以在慈善超市兑换相应的生活用品。当积分累计至30分,即可在超市免费兑换1袋大米。这种方式比直接捐赠大米更能促进社区居民和谐生活。
3)
发起书籍传递计划

凉山厚德家庭教育服务中心开展了为凉山儿童捐赠书籍的“圆梦图书室”公益项目。与普通书籍捐赠不同的是,该捐赠要求捐赠人在书籍上写自己的读后感、祝福语以及真实姓名以此吸引更多孩子阅读。
因此,远行客协助圆梦图书室进行宣传,向全国的爱心人士征集书籍。目前,我们已将爱心人士捐赠的图书全部寄往“圆梦图书室”。
4)
记录社区人物故事

凉山近几十年沧桑变化的背后,隐藏着无数个真实丰富的人生故事,部分老人还曾经历过“中国最后的奴隶制社会”。
因此,我们计划深入采访当地社区的居民,以口述历史的形式进行记录。目前,该项目已经采访了两位老人,并已将他们的经历整理成了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