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最后的布依村落,用影像传承非遗文化
贵州布依族文化记录实地项目
项目类型
实地项目
项目时间
7月29日-8月4日;8月9日-8月15日
项目课题
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布依族非遗传承的现状与挑战是什么?
传媒/电影制作:如何通过纪录片讲好布依族非遗传承的故事?
艺术设计:布依族传统手工艺如何在现代设计中进行应用与创新?
经济学:经济收入如何影响非遗传承?非遗传承人如何平衡经济效益和非遗传承的关系?
商科:布依族非遗产品开发的现状和挑战是什么?非遗产品推广和销售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项目背景
“再晚几年,很多传统技艺可能又逐步失传了。现在如果能用影像及时记录下来,就是很好的传承方式。”板万村的一位运营者说道。
贵州板万村,深藏在大山之中,是一个具有数百年历史、保存完好的布依族村寨。而随着村寨保留下来的,还有丰富多彩的的非遗文化。
“神秘的山洞里走出一队神秘的人,他们似人非人,似古似今,穿着树皮、蓑衣,下身围着芭蕉叶,脚穿草鞋,有的挑着柴禾,有的挑着好似装着水的两个竹筒,亦步亦趋走下山来……”这是具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的哑面戏。它是流行于板万村一带的古老的仪式性傩戏,也是一种原始的逐鬼除疫的宗教仪式。
在传统手工艺方面,布依族的编织技艺也独具特色。布依服饰的制作工艺多样,采用了色织、蜡染、扎染、挑花、织锦等,形成了自己完整的工艺体系。具象纹样如桂花、荷花、梅花、稻谷等也在服饰上频频出现,表达了布依族对大自然的崇拜,以及祈祷五谷丰登、万物并生等美好的愿望。
在习俗方面,布依族的婚俗从提亲、订婚到结婚,都有着一套严格的程序。在结婚那天,新郎新娘的“拜天地”被布依族称为“拜亡魂”,新郎新娘跪在堂屋中间,面对神龛叩首,插三根香,点七根蜡烛,还要请芦笙吹奏。这天,新郎新娘双方的长辈要喝见面酒,设丰盛的酒席,布依族叫作“吃合合饭”。
然而,随着现代化、城镇化的冲击,许多布依非遗文化遇到许多挑战。“小孩子每天要去上学,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没有人继续传承了。”布依族老人表示。
摩教是布依族的原始宗教之一。据统计,目前布依族各地的摩师队伍趋于老龄化,摩教仪式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而崇尚学习《摩经》的青年也越来越少,《摩经》面临失传,亟待抢救保护。
为了助力布依族的文化传承,在本次项目中,学员将深入板万村, 与非遗传承人、公益组织、村政府、村落管理者等深入交流,调研布依族文化传承的现状,并选择一具体非遗文化,用影相进行记录。
项目亮点
1. 学习微纪录片的拍摄和制作:在项目中,学员将向经验丰富的导演学习拍摄微纪录片的方法,从理论到实践,从选题到脚本,从拍摄到成片,全部在导师指导下亲自完成。
2. 通过影像记录,传播布依非遗文化:学员将深入贵州偏远村庄板万村,一个拥有众多国家级、州级、县级非遗项目的布依族村落,用镜头捕捉并记录其现存的具体某一项非遗文化,如摩经、婚俗、浪哨歌、哑面戏、布依戏、蓝靛制作工艺、刺绣等。通过影像记录,学员可以让更多人看到即将失传的布依族文化。
3. 实地调研与深度访谈:项目团队将深入板万村的日常生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人、非遗工坊运营者、村落管理者及当地村民进行深度访谈,了解非遗文化传承的现状与挑战,探讨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与机遇,为纪录片的制作提供丰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4. 乡村影像放映与留存:在项目最后一天,学员将举办观影会,为当地村民展示小组拍摄的微纪录片。这一举措不仅是对村民文化贡献的认可与尊重,也为板万村的民族文化影像档案库增添新的内容,助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学员作品将成为板万村乡土影像空间的首批作品。同时,这些作品将长期在该空间里进行展览,持续传播布依族的文化。
项目基本信息
调研时间
7月29日-8月4日;8月9日-8月15日
调研地点
贵州黔西南
招募人数
每期学员不超过20人,以大学生和高中生为主。
招募要求
学员需要能积极认真完成项目任务,且具备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与吃苦精神。申请人需要通过线上面试才能录取。
项目安排
一、线上学习与调研期(两周,每周需要约3小时)
两次线上课程:导师将为学生指导如何开展专业的公益项目,如何开展专业的社会调研与采访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