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守护乡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贵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项目
项目类型
实地项目
项目时间
7月29日-8月4日;8月9日-8月15日
项目课题
心理学:结合发展心理学,留守儿童在关键发展阶段情感需求的满足现状是怎么样的?结合依恋理论,父母依恋关系如何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文化研究/人类学/社会学:结合文化实践理论,布依族的传统手工艺如何反映其文化价值观?
经济学:乡村产业如何留住留守儿童的父母?
项目背景
2021年11月28日晚,微博用户“鹿道森”发布一份遗书:“这是我最后一次介绍自己了,今天是我出生的日子。我是农村留守儿童、山区孩子、校园霸凌经历者、摄影创作人、独居青年、追梦的人。”
12月1日,他在海里的遗体被打捞上岸。
今天,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乡村青少年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2021年11月22日,一项针对全国乡村小学的心理健康调查让人对乡村儿童的心理状态感到担忧,数据显示:乡村儿童的抑郁检出率为25.2%,焦虑检出率25.7%;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风险更大:抑郁检出率28.5%,过度焦虑检出率27.7%。
根据澎湃新闻的报道,在广阔农村,为了生计,许多父母不得不离开家到其他经济发达的地区去务工,由此带来的就是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
乡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出现变形。而这种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极端,一种是极度自卑,不喜欢说话。另外一种情况则是调皮捣蛋,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
父母离开孩子长期分居两地,监管孩子就不太可能。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心理教育就很难开展和有效实施。
另一方面,乡村教师自身师资力量不足,加之许多其他原因,也无法对学生进行特别细致的教育,特别是生活上的教育。
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不完善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就很难得到解决,这也成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重要障碍之一。
当然,也有很多的机构在试图通过各种方式破解这个难题,取得了不少成绩。
项目亮点
1. 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的热点议题:抑郁检出率25.2%,焦虑检出率25.7%,超过3%的乡村儿童“想自杀”。这是中国首份《乡村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里的数据,于2021年发布。2022年的一项研究中,对贵州农村 12-14岁的儿童进行了横断面研究,检查19种心理健康风险因素和行为的流行程度,并将之与北京的公共样本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农村儿童出现酗酒、绝望感、失眠的比率均高于城市同龄人(后两者被认为是抑郁症的预警信号和预测指标),且遭遇暴力和霸凌的人数是城市同龄人的两倍,多项研究表明,欺凌造成抑郁、焦虑、社会退缩和低自尊等问题。在项目中,学员将深入了解贵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现状。
2. 深入对话留守儿童以及他们的家庭、社区:在项目中,学员将对话不同领域的访谈对象,包括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教师、在地公益组织等,深入理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未成年人依恋模式、自尊水平等的影响。同时,学员也将探索如何支持乡村留守儿童获得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等。
3. 走进中国最前沿的乡村振兴实验基地:板万村作为乡村振兴的实践范例之一,通过公益组织带动旅游业、开设工厂等方式,让更多的当地村民在本地就业。学员在走访民宿、乡村博物馆、锦绣坊、布依戏坊、土法酿酒坊、古法红糖坊,木工坊、布依美食坊等空间的过程中,进一步 学习当地公益组织如何通过提升当地经济,让更多留守儿童的父母留在当地。
4. 深入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机会—最后的布依家园:板万村,始建于明朝,至今仍保存着完好的夯土木构古吊脚楼建筑群。 一个地处贵州黔西南大山深处,要经过238道弯才能抵达的布依村落, 被称为“最后的布依家园”。板万村至今仍完整保留传承着丰富的布 依族民族习俗及传统文化活动,如布依戏、八音坐唱、哑面戏等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5. 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认证的志愿服务时长:调研是开展公益项目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调研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深入学习项目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及开展公益实践,另一方面收获志愿时长。
项目基本信息
调研时间
7月29日-8月4日;8月9日-8月15日
调研地点
贵州黔西南
招募人数
每期学员不超过20人,以大学生和高中生为主。
招募要求
学员需要能积极认真完成项目任务,且具备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与吃苦精神。申请人需要通过线上面试才能录取。
项目安排
一、线上学习与调研期(两周,每周需要约3小时)
两次线上课程:导师将为学生指导如何开展专业的公益项目,如何开展专业的社会调研与采访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