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学员故事|我在凉山和萍乡,看到了许多公益人的故事

  • Lean
  • 2024年2月12日
  • 讀畢需時 8 分鐘

已更新:2024年11月24日


大家好,我是Lean,是远行客2023年暑期凉山儿童教育与文化传承项目以及江西尘肺病患者关爱项目的助教。


在这个暑假,我在远行客位于四川凉山和江西萍乡的项目基地,和数十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一起,就儿童教育、文化传承、创业帮扶、医疗康复等等课题开展了大量调研与公益实践。


短短两个月内,我接触到了各种活跃在一线的公益组织,认识了许多躬耕于基层的公益人士,还有很多见闻与感受想要分享给大家。



01 公益组织如何助力凉山儿童教育



初次到达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的其中一个易地搬迁社区时,很多同学第一反应都是惊叹社区住房的精美与基础设施的完善。


凉山州昭觉县沐恩邸社区|图源:远行客Explorer


是的,提到凉山,同学们的印象不免停留在那个过去极度贫困的山区。不过,随着脱贫攻坚政策的落实,大部分居住在大山深处、生活条件恶劣的村民们都已经搬到了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然而,在不断发展的经济背后,凉山的孩子们是否还面临着过去读不起书、家庭不重视教育的问题呢?公益组织又为提高凉山地区儿童教育水平做出了怎样的努力?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拜访了凉山州教育基金会的综合部部长何佳老师,跟她聊了聊本地的教育类公益项目。


何老师正在跟我们交流|图源:远行客Explorer


何佳老师所在的凉山州教育基金会是一家扎根于凉山州西昌市的公益组织,其成绩最突出的一个项目为一村一幼综合支持项目。这个项目除了通过募集资金,并在村镇合适的位置修建幼儿园,还配套设置“中央厨房“项目,为中心点周边所有村庄的孩子们提供热餐。此前因为电力不足,很多孩子的午饭都是牛奶和饼干。这个综合支持帮扶计划在实施三年后获得了四川省组织发放的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奖。


共创共建公益基地入驻名录|图源:远行客Explorer


为了提升凉山教育水平,教育基金会也根据实际情况接连开设了许多项目。从建设公益实践基地,到提供职业规划与资金支持,从增长见识的夏令营,到提供更好教育条件的励志班,不一而足。


这些项目的帮扶年龄段覆盖小学到大学,从实施效果来看,无疑从各个方面提升了孩子们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


在过程中,何佳老师提到一个名为“艺术森林计划”的项目,希望能够从小培养一批具有艺术天赋的孩子,让他们在长大后回到凉山,将技能和理念传播给更多人。


而我们接触到的另一个公益项目阿依助学计划所鼓励的也正是当地学生们能够学成归来,反哺大山。


阿依助学计划创办于2019年,起初,发起人们尝试过通过奖助学金和夏令营的方式来帮助孩子们,经过不断思考与调整,最终阿依书屋顺利落地。如今西昌已经建成了五所书屋,书籍总数达到2.5万册,志愿者规模也从几百人发展到几千人。


书屋发起人苏正民老师|图源:远行客Explorer


书屋的运营模式为“1+N”,“1”是图书阅览的功能,“N”则是书屋的扩展用途,如课业辅导、美育德育课、户外研学等等。大学生志愿者们会自愿报名,依托专业优势来为孩子们提供课业辅导与陪伴。


我们去到的书屋位于西昌市火车站,从外观看似乎是一座小小的警亭,走进去才发现里面的设施一应俱全,包括桌椅板凳、智能屏幕、以及大量捐赠书籍,墙上还贴着许多孩子的画作。就在我们交流的间隙,也不停有小朋友前来敲门敲窗,询问书屋今天是否开放。


同学们在书屋前的合影|图源:远行客Explorer


“书籍是一扇窗,窗外是灿烂的阳光。”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发起人们创办了书屋,并为数百个孩子提供了安静的学习环境和茁壮成长的平台。


当然,在公益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


如何佳老师所说,在每个项目执行前他们都要进行少则十天多则数十天的田野调查,甄别有效需求并完成项目计划书,来提交给资金方;苏正民老师也提到,他们书屋每年都需要一定的运营成本,需要通过各方筹集。


也正是这些,让我们认识到,做公益绝不是高高在上的给予,也绝不是用爱发电,每个公益项目背后都有一系列严谨的程序以及无数公益人的默默付出。


我们相信,在公益组织与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凉山儿童教育问题能获得进一步的改善,也希望这些公益组织和它们的项目能够获得更多来自政府与大众的支持与认可,帮助更多孩子拥有美好的明天。



02 公益组织如何助力尘肺农民康复



7月凉山调研项目结束后,我同尘肺病项目的导师一起,来到了江西省萍乡市。


在参与尘肺项目前,我未曾听说过萍乡,不知道萍乡由于煤矿资源丰富而被誉为“江南煤都”,更不知道这里是大量尘肺病患者的聚集地。


过去,萍乡有许多工人从事煤矿工作。但是由于当时防护意识不足,在长时间下井工作后,工人们会因吸入大量粉尘而导致肺部纤维化,患上尘肺病。


尘肺病患者容易产生咳嗽、咳痰等症状,也可能会出现肺大泡、气胸等多种并发症;同时,由于肺纤维化不能逆转,尘肺病无法被治愈,患者们只能依靠各种康复与治疗手段来缓解病痛,因此患者家庭往往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面对尘肺病患们艰难的处境,有许多公益组织在积极行动,为患者提供帮助。其中,“大爱清尘”无疑是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它始创于2011年6月15日,致力于为尘肺农民提供医疗和生活帮助。








大爱清尘|图源:网络


而在萍乡,大爱清尘的救助工作则由一家名为“萍乡市行健公益志愿者协会”的当地公益组织承接下来。


行健公益的会长肖莉在进入公益行业前,也曾走南闯北,而如今却是负责着行健公益大大小小的事务,然而不管是和我们交流,还是此后与我们一同走访,她都始终带着笑容、沉稳镇定,亲切得就像一位家中的长辈。


肖会长在跟我们交流|图源:远行客Explorer


根据肖会长的介绍,在萍乡有许多相关项目来救助尘肺病农民工。


首先是资金补贴。萍乡市第三人民医院是大爱清尘在萍乡的定点合作医院,每名经济困难的患者都可以向大爱清尘申请一万元的医疗救助,在三医院住院时使用。


其次是建设康复中心与提供康复物资。大爱清尘先后在萍乡开设了良坊康复中心和赤山康复中心,由行健公益接管并负责日常运营,免费为患者们提供服务,还有志愿者带领他们进行康复运动。


康复中心无疑为患者们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在我们带领学生前往康复中心参观时,康复中心的叔叔们总是十分热情地接受学生们的采访,有的还主动向我们展示自己的康复成果。


叔叔教学生们打太极拳|图源:远行客Explorer


为了缓解尘肺病患者们的经济压力,公益组织还会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帮助。


最直接的是为尘肺家庭提供创业资金。去年,大爱清尘就为黄海叔叔提供了一笔12000元的创业启动资金,但是由于猪肉价格下跌,黄叔叔家最终亏了3000多块钱。


我们在黄叔叔家采访| 图源:远行客Explorer


肖会长告诉我们,黄叔叔对于亏钱十分过意不去,甚至提出要将剩余的钱退回给公益组织。而肖会长却更在意夫妇两人一整年亏掉的劳动力,对没能带来经济效益也很遗憾。一来一回间,我们看到了帮扶与被帮扶对象之间的真诚与平等。


此外,肖会长还在一次走访过程中发现了尘肺妈妈们的需求,并发起了一项尘肺妈妈支持项目。


项目由五位尘肺妈妈建立“合作社”,由公益组织提供创业资金,妈妈们一起种植农作物。大家各自分工,有哪家的患者住院了,大家也能互帮互助,照顾好田里的作物。


当然,我们也带着学生前往萍乡市莲花县拜访了尘肺妈妈们,和尘肺妈妈们一起做饭、制作黄豆酱,了解并体验她们的生活。


同学们参与其中|图源:远行客Explorer


时值7月底8月初,高温与日晒灼烫着我的回忆,当乘着车在蜿蜒的乡村道路上颠簸时,我们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志愿者们付出的努力。对于我们来说格外难熬的几趟行程,对于志愿者们来说则是日常的工作,他们要定期完成日常走访,了解患者们的家庭经济状况,观察他们的生活条件。


希望未来,行健公益能够如自身规划一般,培养一支更年轻的队伍,输出更具科学性的知识,在更多层面帮助到尘肺病患群体。



03 公益、实践与成长



公益到底是什么?


在前往实地项目前,我对公益的理解也未必比同学们深刻多少。直到来到实地调研,真正接触到最基层的工作人员,我才发现原来公益的形式可以如此多样,而公益人也是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


在实地期间,同学们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公益实践,他们有的通过四点半课堂陪伴社区留守儿童,有的为困难家庭进行线上筹款,也是在看到完成一次课堂或者一篇推文后同学们发自内心的笑容后,我才真正理解了何佳老师的那句“助人自助”。


同学们在开展四点半课堂|图源:远行客Explorer


尽管实地项目期只有短短一周,同学们能进行的公益实践也十分有限,但是我想我们的项目更重要的是为同学们心里埋下一颗名为“公益”的种子,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到他人的。


凉山项目的同学A表示自己坚定了未来对教育方向的选择,尘肺项目的同学B则希望明年还能来到江西,为尘肺家庭们做些什么。我想,他们一定是在项目中或多或少受到了触动吧。


除了对公益的认知与实践,参与项目也能平等地给所有人带去成长和收获。


我惊讶于实地项目给同学们带来的变化。在项目前的线上课程中,同学们往往会遇到抓不住调研要点、无法顺畅地完成pre等等问题,但是到了项目结束时,他们已经能够完整地表达和展示出自己的调研成果与感受了;在orientation环节,大部分同学都会出现模拟采访不够流畅、不能清晰地表述问题的情况,但是到了项目期间,他们已经能够独立和采访对象进行对话了;除此之外,紧凑的工作安排也让同学们得以迅速融入集体、缔结友谊……


每期项目结束的review环节,班主任老师都会给同学们“灵魂两问”,分别是“这次项目中最深刻的一件事”和“项目中最大的成长”。在这个环节,同学们往往异常积极。而学术导师与班主任老师虽然已经将调研路线重复了许多遍,但是每到这个环节依然有新的观察与体会和大家分享。


就我个人而言,这种成长是内化于心的,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不至于使我脱胎换骨,却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应聘实习岗位时,我曾表达过自己对公益组织运作方式的好奇,却没想到真的能够有来到实地与在地躬耕的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在凉山第一期项目伊始,我还对与人沟通感到惴惴不安,而到了萍乡第二期,我已经能够熟练地独自带着同学入户采访。起初我总要将可能发生的事情提前演练,到了后来已经能够从容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虽名为助教,我却更像一名学生,不断地在旅程中汲取、收获、成长。


如今,项目已经结束了,很多记忆却时时在我脑海中回放,鼓励我在未来去触碰真实的世界,感受更真实的情感,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


Comments


全白透明横logo.png

远行客Explorer始创于2014年,基于当时国内青少年社会活动局限于“义工旅行”、“研学”、“游学”的时代背景,首创了以深度调研作为中心、以真实社会影响为结果的“公益调研”类活动,并研发了“青少年公益活动指导课程”,编写了《青少年公益活动指导手册》,带动了数千名青少年参与可持续发展。

远行客公众号二维码.jpg

微信公众号

远行客咨询号二维码.jpeg

项目咨询/合作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