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人象如何实现和谐共处?
云南人象实地项目
项目类型
实地项目
项目时间
3月30日-4月5日;6月23日-6月29日
项目课题
社会学/人类学:结合冲突理论,村民与野生亚洲象之间在土地、资源获取的现状是什么?
心理学:结合应用认知行为理论,当地居民如何认知人象冲突?
教育学:公众教育对促进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处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传播学/传媒:结合媒介生态理论,不同媒体如何更好地进行报道,促进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处?
经济:根据行为经济学,当地居民在人象冲突管理中的行为动机和偏好是什么?使用环境经济学,人象冲突在当地的经济影响是什么?
金融:保险机制对促进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处起到了什么作用?
市场营销:如何通过“野象茶”品牌定位,使象产品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环境科学:依据环境正义理论,人象冲突管理策略如何平衡生态保护和当地社区居民的权益?如何有效地缓解人象冲突?
信息技术:无人机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发挥了哪些作用?
项目背景
“大象”在你的心目中是怎样的形象?可爱?温顺?
很可惜,对于一些真正与象为邻的人而言,大象的形象可能是“危险”“可怕”。
在我国云南,生活着超过300头野生亚洲象。为了寻找食物和更多的栖息地,这些野象经常会到访附近的村庄。
2017年,一群野生亚洲象迁徙到了某个宁静的村庄,并留了下来——比起树叶、青草, 大象更爱吃村民农田里的甘蔗、玉米。吃饱喝足后,他们还喜欢到村子里的居民家“玩耍”,似乎并不知道自己容易“下手过重”。
村民最开始对大象的到来是惊喜的。但是,惊喜逐渐变成了惊吓:大象破坏农田,给他们带来了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大象会威胁村民的人身安全,甚至有伤人的情况。
如今,村民们在出门耕作前都会随时注意监测员发布的大象行踪,躲着大象。当有大象进村,村民们有时也会用灯光等工具驱赶大象,并开启电围栏“防象”——这对于我们来说有点荒诞的场景,时不时就在村里发生。
如何减少野象对人的威胁?如何弥补村民的损失,甚至让村民从野象的到来中受益?人与野生动物、与自然环境如何和谐共处?这个村子,和今天云南许多野象“作客”的其他村庄,都需要一个答案。
项目亮点
1. 切合国际热点话题:“人兽冲突”问题在全球广泛存在,更是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热点话题。近年来,我国云南“野象北上”成为了国际新闻热点,云南的“人象冲突”问题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 珍贵的研究案例:在本次项目所在地,看到象群甚至比在西双版纳的野象谷还要容易。在这里,人与象存在大量、长期互动,且已经有了一些减少人象冲突的前沿实验措施,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学员将有机会与村民、茶农、监象员、村政府等对话,了解人象冲突的真实情况与应对方案。
3. 丰富的实践机会:学员有机会从0到1地参与甚至发起具有创新性的实践,尝试为野象出没的村庄带去真实的帮助。我们自2021年起便在该村庄开展缓解人象冲突的实践,包括儿童教育工作坊、太阳能灯、电围栏防治、网站搭建、生态茶叶包装和助农、人象冲突宣传教育等项目。根据调研后的实际需求,许多学员在其中参与甚至发起了许多公益实践。
项目基本信息
调研时间
3月30日-4月5日;6月23日-6月29日
调研地点
云南普洱
招募人数
每期学员不超过20人,以大学生和高中生为主。
招募要求
学员需要能积极认真完成项目任务,且具备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与吃苦精神。申请人需要通过线上面试才能录取。
项目安排
一、线上学习与调研期(两周,每周需要约3小时)
两次线上课程:导师将为学生指导如何开展专业的公益项目,如何开展专业的社会调研与采访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