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在美国,和醉酒吸毒的印第安人对话

  • Feiyu
  • 2024年10月31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大家好,我是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Feiyu,目前是11年级的学生。


不久前,我前往美国,探究印第安人的生存现状。


起初,我在南达科他州度过的那短短一周让我充满回忆,但也让我感到难以下笔。


我努力捕捉那些微小的瞬间,它们不经意间赋予了这次调研深刻的意义,也使得我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更加深刻。


然而,这些瞬间与它们所发生的背景故事是不可分割的,就如同你无法将任何一个民族真正地与其文化相分离一样。


为了不让思绪纷乱,我决定先将最真实的想法记录下来,让思绪在黑白的文字间自然流淌。



01 并不完美的开始



在大卫芬奇的电影《搏击俱乐部》中,爱德华诺顿饰演的主角用“Single-serving friends(一次性朋友)”这个词汇来描述飞机上邂逅的邻座泰勒,同时也泛指那些因特定场合或原因而临时相聚、在之后无缘再会的人。


▲ 《搏击俱乐部》剧照


就如同他们在飞机上度过的旅程,这些短暂的相遇通常只存在于特定的时刻。在我来到这次调研项目之前,我曾以为这也将是一个类似的经历。


然而,正如电影中的泰勒和他的思想观念并未真正从男主角那里消失一样,这次调研项目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亦长久地塑造着我的性格和世界观。


抵达当地的第一天晚上,我走出机场,乘坐当地仅有的不到十辆Uber之一前往临时过夜的民宿。


沉默是最初相遇的底色,在调研开始之前,我们团队的线上交流就被寂静笼罩。


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也局限于表面上的礼节性问候,深入的调研和探讨则基本没有开展。


可预见地,这种懈怠导致了我们第一次小组汇报的惨败:小组协作不力,导致各部分之间缺乏逻辑联系,每个部分的内容也显得不够详细。


经过黄老师的严厉批评后,我痛定思切,在第二次线上汇报之前,号召小组克服时差的困扰,组织了两次模拟和深入讨论。


▲ 线上调研演讲幻灯片


这一努力使得第二次汇报效果明显好转,初步显现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对所研究问题的热情。



 02 他们,不只是历史



可以说,线上调研期为我后续的实地调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坦率地讲,最初我参与这个项目的动机是为了获得实地调研和采访的经验。当我决定加入这个印第安人调研项目时,我对所研究的主题几乎一无所知,仅有的一些了解都来自于历史教科书中简单的描述。


然而,当我亲身经历时,我才逐渐明白,那些历史书中简短的文字背后,隐藏着多么沉重的历史遗留问题和情感冲突。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印第安人所经历的殖民者迫害往往被视为过去的历史事件。


然而,随着我在七月初的调研期间在黄老师的指导下深入了解北美印第安群体的情况,我开始逐渐认识到,如今印第安群体所面临的问题之复杂程度完全在我意料之外。


尽管过去一百年中对印第安人的系统性种族歧视已经显著减少,但过去的迫害历史仍然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社会的多个方面都留下了痕迹,包括教育、文化保护和环境等领域。


▲ 当地艺术商店中介绍伤膝河大屠杀的书籍


在了解到这些内容的同时,黄老师也向我们介绍了远行客这个名字的涵义:从中国的视角出发,去观察、理解和支持全球南方社群。


这一解释在我后来的旅程中反复回荡在我的脑海中,因为我意识到,有许多像美国印第安群体一样被忽视在全球南方地区。


这些地区隐藏在发达国家内部,他们的故事鲜为人知,因为外部人往往只会停留在对这些发达国家的表面印象,而不愿意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去真正了解他们所面临的挑战。


意识到我前往的调研地区具有如此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我参与的热情。


如前所示,我最初加入这个项目是为了获得实地采访经验,但经过上述线上调研,我对调研对象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


我开始真正期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地的机构提供帮助,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次经历更深入地理解该地区日益复杂多样的社会问题。



 03 挑战人生第一次



转入线下调研后,这种热情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迅速放大。项目正式开始前的下午,在我与队友Jason的协作中,我体验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街访。


在本次调研中,我经历了许多“第一次”,但这次经历可以说是最为奇特的:在一个夏日午后,大雨倾盆,我站在一家废弃的中餐厅屋檐下,试图挖掘受酒精和毒品滥用困扰的印第安人的生活故事和经历。


这次有点像“地狱开局”的街访无疑为我后来的采访和交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竟,如果我能够理解这些酒精与毒品困境中的访谈对象的思维和语言,那么还有什么是我不能在街头访谈中问出的呢?


随着调研的深入,我的采访能力也在逐步提升。通过参与MMIW社区活动和Pow-wow活动,我学会了向陌生人介绍和“推销”我自己,逐步表明自己的意向,并与拥有迥异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的人进行交谈。


印象最深刻的一刻是我与一位印第安舞者的交流。在交流的最后,我想要以当地文化和语言保护问题为结尾结束采访。


突然之间,我突发奇想,问他如何用拉科塔语言表达“谢谢你”,然后我活学活用,用他教我的语言向他道别。在这一刻,我深刻地体验到了自己交流和沟通能力的提升。


▲ 在Pow-wow采访当地非营利组织


我原本的社交恐惧症似乎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勇敢面对陌生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勇气。



04 创伤与拯救



在我个人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我对当地问题的认知也在同步加深。在多次采访中,我捕捉到了一个关键词:“代际间创伤”


过去百年间,印第安人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文化保护和社会认可度有所提高,但他们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这一现象的原因复杂而深刻。


一方面,表面上看似有效的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存在问题,例如当地的大型医院内部设施不完善,仅有两名医生提供服务。


另一方面,“代际间创伤”是导致这些社会问题难以解决的主要原因之一。


Kevin等当地组织成员向我解释,这一术语描述了几代印第安人所经历的强制迁徙和寄宿学校暴行后,代际之间传承的暴力、不平等和歧视


在创伤的传递过程中,酗酒和药物滥用等外来因素充当了催化剂,加剧了各种社会问题,将印第安群体推向孤立无助的境地。


正如参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印第安人权利运动的Kevin的父亲所说:“他们建立保留地只是为了让我们在那里消亡。”


对于代际间创伤的深入了解让我对历史创伤的威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及它如何在群体中留下难以弥合的伤痕。


▲ 调研小组和Kevin及其父亲的合影


此外,许多我们采访的组织都采用了一种通过文化角度解决社会问题的独特方法,这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起初,我很难理解为什么当地的文化习惯,也就是他们所说的“生活方式(lifeways)”,可以被看作是解决强制迁徙和寄宿学校体制所导致的代际创伤的有效解决方案。


我的思维方式受到了在自己教育中强调社会经济和阶级冲突的影响,因此很难与许多当地活动人士倡导的以文化为基础的方法产生共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询问他们如何将本土文化融入到他们的非营利工作中。


通过与当地艺术中心的工作人员以及许多非营利组织的交谈,我最终明白了将这些文化习惯重新引入社区中所能产生的独特作用。


▲ 调研小组和艺术商店店员沟通


它能从最深处调剂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将印第安人从毒品酒精和暴力的思维模式中抽离出来,回归到更为传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最终,这类行为模式的改变将会引起社会层面的行为质变。



 05 改变,永不结束



然而,将所有这些发现浓缩到一篇调研文章中也绝非易事。在超负荷工作和老师们的耐心指导下,我们最终完成了一篇略有取舍但内容丰富的报告。


在理清逻辑并将感受书写完成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久违的喜悦,一种只有在真正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双重提升时才会感受到的喜悦。


当我们最终在项目结束时各奔东西,曾经的single-serving friends变成了长久的朋友,而参与本次项目所带给我的一切都将永远珍藏在记忆中。


在这次调研的旅程中,我不仅收获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我收获了一份对于世界的更深刻理解和一颗变得更加开放和富具同理的心。


我学会了剖开表面,去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角度和生活方式,也理解了在深刻的历史创伤下,人们如何勇敢地寻找希望和变革。


这次调研项目不仅仅是一段经历,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变得更加成熟、坚定和乐观。


在告别这个项目的同时,我也告别了曾经的自己。我将继续前行,将所学所感投入到未来的旅程中,去探索、去理解、去帮助那些需要关注和支持的社群。


而这次调研将永远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提醒我要不忘初心,继续努力,为世界的多样性和公平而奋斗。


Comments


全白透明横logo.png

远行客Explorer始创于2014年,基于当时国内青少年社会活动局限于“义工旅行”、“研学”、“游学”的时代背景,首创了以深度调研作为中心、以真实社会影响为结果的“公益调研”类活动,并研发了“青少年公益活动指导课程”,编写了《青少年公益活动指导手册》,带动了数千名青少年参与可持续发展。

远行客公众号二维码.jpg

微信公众号

远行客咨询号二维码.jpeg

项目咨询/合作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