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只用两个字,就敲开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大门
- Yizhu
- 2024年8月21日
- 讀畢需時 8 分鐘
已更新:2月25日
写在前面:
暑假进入尾声,小伙伴们陆续迎来了开学季。广东姑娘袁一珠也动身前往纽约,开始她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新征程。
今年3月,还在中山大学新闻专业读大四的一珠,收到了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Offer,这让她很惊喜。但惊喜之余,一珠其实还挺焦虑的。“因为申请的专业是公共管理,而我大学的专业是新闻,担心专业课一开始就跟不上,另外,我觉得自己的社会实践也不是很多,感觉要弥补的地方还很多呢”。一珠说。
哥伦比亚大学,是很多小伙伴的梦校没错了。这所位于美国纽约的世界顶级私立研究型大学,是美国大学协会的十四所创始院校之一,也是常春藤盟校之一,在2019 US News美国大学排名第3、世界大学排名第8。
而让一珠进入哥大的秘密,或许可以用两个字来总结,那就是:调研。在一次次调研中学习、试错和成长,并利用调研成果来认知世界,一珠收获了更加宽广的视野,也让她打开了一扇梦想之门。

▲袁一珠在非洲
01 她热爱公益
也看到了大学生公益的困境
刚进入中山大学新闻专业的时候,一珠就加入了创行,在社团的活动中,积累了很多策划和实施公益项目的经验。要说起加入创行的这4年,一珠有太多项目经验可以聊,顺利的、曲折的、成功的、失败的,这些项目都让一珠对公益、对调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创行(Enactus),这个由36个国家的1760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学术界人士和企业界领袖组成的国际性组织,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在Enactus学生、校友和寻找人才的企业之间建立积极的联系。
但在一珠看来,目前大学生参与公益有着还有这很多的局限性。这几年来,她一直在思考,对公益满腔热血的大学生,怎样才能突破这些局限,让公益更有意义?

▲创行Logo
“在公益项目的策划中,通过调研,我发现对于大学生来说,做公益需要时间、技术、机会的结合,有时候一学期下来都没有形成完整的项目思路。亲自参与到公益中,让我发现公益的不易,从前期确定题目到实施调研想出对策,经历的是一个漫长而且需要面对无穷变数的过程。我逐渐意识到,有时候自己理想的帮助对象,也许他们并不需要你的帮助。我们需要去调研,才能更接近一件事情的本质。”一珠说。
原以为,调研就是书本上说的那样:通过各种调查方式,比如现场访问、电话调查、拦截访问、网上调查、问卷等等形式得到受访者的态度和意见,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事物的总体特征……看起来又机械时间成本又很大。一珠说:“虽然听起来挺苍白的,但事实是通过调研获得的一手资料,都是有意义的、也是足以对未来产生影响的成果。”
参与创行的活动,对一珠的影响还挺大的。除了学习到了调研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了调研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公益项目,她明确了自己对公益的兴趣以及自己喜欢的方向。她说:“我从小就很喜欢野生动物,现在我渐渐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野生动物保护,通过创行的我也接触到了与此相关的人,他们的项目和想法,对我来说,很受启发。”
02 在奥佩杰塔
她发现野保不只有一线人员
一直以来,一珠都有一颗“公益”的心。高中时,她曾无意了解到无国界医生这样的NPO(非盈利组织)和人道主义救援,她也非常渴望加入无国界医生成为志愿者,可是想参与一线岗位需要非常强的专业知识,这让一珠望而却步。
后来一次偶然的聊天,一珠爸爸的一个在WCS(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工作的学生,告诉一珠:其实成为国际组织的志愿者有很多不同的岗位,无论什么专业都是可以加入的,而且还可以介绍她到一些国际组织去做志愿者。但那时的一珠认为,保护野生动物只要不在一线,就没办法真正发挥作用,所以她拒绝了。也是那一次对话,一珠偶然了解到了中南屋。

▲2018年2月,一珠在肯尼亚奥佩杰塔保护区调研中
2017年底,当看到了前往肯尼亚的白犀牛项目时,一珠眼前一亮。
对于野生动物的喜爱让她内心澎湃,她不想错过这次机会。她想去那里了解更宏观的野生动物保护情况,她想求证在非洲盗猎情况是否和网上说的一样?中国人关于犀牛角的非法走私,对犀牛种群的伤害是否和新闻中讲到的一样……她脑海中的疑问,她想一一去寻找答案。
2018年2月,一珠在导师的带领下前往了位于肯尼亚的OlPejetaConservancy(奥佩杰塔保护区)。奥佩杰塔保护区是非洲最有名的私人保护区之一,占地24000英亩,在这里,除了有众多野生动物之外,还可以远观到白雪盖顶的肯尼亚山脉以及壮阔无边的草原。
大多数人所不知的是,奥佩杰塔有着一套独一无二的商业模式,它如同一台强大的发动机推动着奥佩杰塔的运营和发展。在这种模式下,看似背道而驰的公益与商业巧妙结合,使得奥佩杰塔保护区成为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标杆。在这里,一珠大开眼界,有太多可以调研和学习的野保知识,她很激动。

▲奥佩杰塔保护区里的大象
只是她没想到,这一次的调研比想象中更加深刻而难忘,甚至是添上了一笔淡淡的忧伤。
当时,在一珠和调研小组前往奥佩杰塔保护区的时候,那里还生活着世界上最后三头北方白犀牛。也是意料之外,她们在调研中偶然见到了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方白犀牛Sudan。“Sudan隔着高高的栅栏,仿佛望着我们。它全身上下布满了伤口,伤口旁是因感染而涂抹的墨绿色药汁。它太老了,在栅栏里不声不响,无力和悲痛浸满全身。那时我们就像面对一位奄奄一息的老者,虽然栅栏外有持枪警卫在旁边守卫着它,可实际上,它那时的状况,人类真的已经什么都做不了了。”一珠说。
22天后的2018年3月20日,Sudan在奥佩杰塔保护区逝世。一珠与Sudan相见的第一面,竟成了最后一面。这样的冲击,让一珠更加意识到了野生动物保护的紧急性和重要性。

▲在奥佩杰塔保护区偶遇了重病的苏丹
以前一珠一直认为:保护野生动物就是在一线与野生动物一起生活,治疗它们,参与动物的喂食、铲屎、观测等等。如果想要保护野生动物而又不去一线,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但在奥佩杰塔,一珠第一次看到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的工作人员,有着多种多样的分工:有负责野生动物日常生活的,有负责监控野生动物种群状况的,有在保护区巡逻、反盗猎的,有走进社区向当地人科普野保知识的,还有为了保护区的运营而从事商业发展的……除此以外,保护区还有很多的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年龄的志愿者和义工,他们也在为保护野生动物而默默努力着。

▲在调研中,一珠拿起了反盗猎巡逻队员的武器合影留念
面对如此专业而又复杂多样的分工,一珠意识到光有一线保护是不够的,野生动物保护是一件复杂的事情,除了一线,后方的协同与支持也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或许通过调研,收集故事、扩散故事,向更多人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打破大家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误解,才是能让更多人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根基所在。点击查看文章:《我们想把世上最后三头北方白犀牛的故事,讲给你听》。
“这一次调研,我深刻地意识到去宣传埋头苦干的一线野保人做了些什么努力,和他们所做的贡献一样有意义。”一珠说。
03 在未来的日子
她想要投身国际组织
结束了在肯尼亚的调研之后,一珠把自己在肯尼亚调研的收获与自己的成长故事串联起来,作为申请文书,成功拿到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纽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这三所学校的Offer。最后,一珠选择了自己心仪的哥伦比亚大学。
现在,一珠希望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有机会申请到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和社会实践机会。“我希望能够在哥大学习好专业知识,然后申请联合国或者一些国际组织的实习,我热爱公益,也渴望去研究、参与公益事业。在我充分准备好了以后,我想我还是会去关注野生动物保护吧,用我真正具备的专业知识为野生动物保护带去我的力量。”
那次在肯尼亚的经历,也让一珠在国内获得了很多分享机会,她一次次面对面与不同的人分享着她在肯尼亚的故事、分享北方白犀牛的故事、分享她的调研收获和她眼中的野生动物保护……只是也有人会问:“你每次讲的内容都大同小异,重复做有什么意义呢?”
一珠只是笑着回答:“每次来参加分享会的人都不一样嘛。”
一珠明白,每将自己的故事多分享一次,就会多一些人知道白犀牛的故事,就会有人去关注到野生动物的保护,哪怕需要她一次次重复,但只要有这样的场合需要她,她就会去。现在仍有很多人和过去的她一样认为:保护野生动物就是要零距离接触、甚至风餐露宿,坐在城市里吹着空调,也说在保护野生动物,真好笑。

▲奥佩杰塔保护区中的猩猩
其实,正是这些观念上的误解,阻碍着野生动物保护前进的脚步。
野生动物保护不仅仅是救治受伤的野生动物,它有更多的工作内容,向大家宣传野保理念也是其中一种;野生动物保护也不是风餐露宿、“荒野求生”,它是有固定的保护组织来提供住宿;野生动物保护是谁都可以参与其中、贡献力量,但它更是一个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领域……
一珠常常会回想起那些在奥佩杰塔的保护区的日子,那里的故事让她难忘。那些在野外追踪动物、反盗猎的成员,是用自己的生命为野生动物、保护区护航。还有保护区里的饲养员,日复一日地坚持在一个岗位上数十年,除了经济因素之外,背后是他们对动物深厚的热爱和关心。
“对我们来说保护动物可能只是兴趣,付出十天、一个月的调研已经算‘大工程’了,但那里的饲养员花费半生时间去坚持做一件事,他们真的付出了很多”。一珠说。
因为看到了这些背后的故事,一珠更加看重分享故事和发声的机会,一遍遍地去说好那些被大家所忽视掉的故事,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什么是真正的野生动物保护。
她觉得,如今年轻人对公益的参与度很低、社会责任感很低与我们自身没有去说好故事有关,当我们都没有去热爱一件事情,并且没有花时间去了解它的全貌,把故事传播出来,又怎么可能期望别人花时间来对这件事情付出实践呢?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