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梭人:他们的民族,我们共同守护的文化
- 朱益娴
- 2024年4月8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2月25日
我是苏州外国语学校11年级的学生,名叫朱益娴。
01 最初的吸引
第一次接触远行客项目时,我被它所涵盖的地域和学科的广度深深吸引。在浏览各种项目的宣传海报时,像“文化传承”、“母系大家庭”、“走婚”等词汇立即引起了我的兴趣。作为一个对性别研究着迷的社会科学学生,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云南摩梭项目。
在正式启动项目之前,导师带领我们参加了几堂线上课程,并指导我们进行了一些阅读和笔记。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当我面对几千字的案头调研文档时,充满好奇地学习摩梭风俗时,我曾以为自己对摩梭文化有了相当全面的了解。然而,只有当我融入当地生活一周后,我才意识到,我所谓的“了解”根本无法涵盖摩梭文化的十分之一。

▲云南摩梭泸沽湖|图源:远行客Explorer
02 乡土中的旅程
第一天,我们完成了采访提纲,并驱车前往第一站——摩梭人博物馆。尽管博物馆规模不大,但房屋和庭院的装饰风格具有明显的少数民族特色。
讲解员牛哥首先带领我们参观了各个展厅,他并没有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生动有趣的讲解方式更像是讲述着一系列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真实故事。这种方式使得我们不禁对摩梭文化产生了亲切感。同时,牛哥的介绍也让我们了解到,博物馆的展品大多来自当地居民的捐赠,每一件物品都经历了十年百年的沉淀,展现出了最原始、最传统的摩梭文化。这座博物馆的存在,凝聚了摩梭人对于传播自身文化的信念和支持。

▲由村民捐赠的摩梭石猴|图源:远行客Explorer
随后,我们对博物馆的尔青馆长进行了采访,他是博物馆的创始人之一。
在采访之前,我们对许多问题感到担忧:我们准备的采访问题是否过于传统?采访时间不够,会不会出现尴尬的沉默?还有一些问题是否会让对方感到不愿回答?
然而,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尔青馆长非常友善,他耐心地回答了我们的每一个问题,甚至询问我们对于博物馆官方账号和文创设计的看法。他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像一般人们心中认知的馆长形象。
实际上,尔青告诉我们,这个博物馆是他和另一位馆长多吉自主创建的,不受政府管辖或资助,场馆和藏品都是在当地人的支持下获得的。他将博物馆描述为他们文化的“家”。他还提到,由于是自主出资,博物馆目前仍面临着百万的债务;员工大多是志愿者,族内的年轻人对博物馆并不太感兴趣,更愿意外出寻找工作,因此博物馆一直在艰难地运营。尔青馆长说自己不擅言辞,但谈及摩梭人博物馆时,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对摩梭文化朴实的情感。

▲摩梭人博物馆|图源:远行客Explorer
当天晚上,导师告知我们,每次采访结束后需要整理出逐字稿。这一步骤的目的在于复盘采访内容,并为后续文章的准备提供思路和素材。
整理逐字稿时,我们遵循的原则是简洁和真实——删除冗余词汇,保留最客观的资料。起初,我们对这个工作量庞大且略显枯燥的任务感到有些不适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熟悉了这个过程,不仅逐渐提高了效率,还能更全面地理解整个采访内容。整理完成后,我和队友总结了摩梭文化传承困难的一些原因,最终决定从年轻人和文化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在后续的采访稿中,我们将重点放在了相关问题上。
走进摩梭人居住的村子,我们被深深感动。在那个小小的村子里,我们见到了酿酒、织布和传承民歌等非遗传承人。每一家每一户都是摩梭文化的活生生缩影。两位酿酒的奶奶,头发斑白,告诉我们,他们从酒曲到成品都是自己酿造的,绝无添加防腐剂。她们热情地倒了一小杯青稞酒给我们品尝。酒香扑鼻,略带苦涩,但回味却是醇香的。
然而,这些酒却未能赢得年轻人的喜爱。“年轻人过节喜欢饮酒,却更愿意去外面的店购买。学习酿酒的人也越来越少,小时候看着长辈酿酒的女孩如今已经不多见。”两位老人感叹道。另外,由于年轻一代对于传承非遗文化缺乏兴趣,他们也很少帮助长辈想出售酒的方法。“我们也不会网上开店,也不知道用什么寄过去,要是人家拿到手发现变质了,我们良心过不去的,所以嘛就不卖了。”他们坦率地表达了内心的矛盾和困扰。

▲品尝传统的手工酿酒|图源:远行客Explorer
整理完采访的逐字稿后,我们的心情复杂而丰富。在撰写大纲时,我们一致认为主题应定为“摩梭文化的代际传承”,并列出了一些常见的挑战和解决方法。随后,我们与两位博物馆人员进行了会议讨论,收到了许多宝贵的指导和建议。
博物馆副馆长Jason提出了一个观点:有些产品卖不出去是否真的是因为跟不上现代技术发展?有时候更可能是因为产品设计太过注重文化,忽略了人们的实际需求。因此,在解释遇到挑战的原因时,我们应该更加结合实际情况,避免陷入陈词滥调。
根据这些建议,我们的初稿完成得相当顺利。提交初稿后,导师给了我们许多实用的修改建议:比如去除引用语句中的语气词,适当精简内容,控制每个段落的长度不要超过五行。因为写作时不仅要保证客观真实,还要保证可读性。我们深知摩梭文化的独特之处,并对其中的许多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悟。然而,读者在阅读文章时未必具备同样的耐心和兴趣,因此短小精悍的文字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这样的处理也有利于更广泛地传播我们想要宣扬的文化。
03 为摩梭文化留一音
最后一个清晨,我们踏上了前往泸沽湖的旅程。由于是淡季,湖边游客稀少,我们放弃了原本计划在那里举行的公益活动——售卖摩梭围巾。
然而,我们的运气却非常好,碰巧赶上了一场摩梭村民的婚礼。这使我们有机会与他们一同探访村庄,欣赏了许多才艺表演,其中包括摩梭民歌。我们决定采用一种新颖的公益方式——将录制的摩梭民歌音频转化为曲谱,然后通过反复聆听音频,将歌词以罗马音的形式记录下来,并附上整首歌的基调和适用场景。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助于传播摩梭民歌,也能够避免它们的失传。

▲在逛村子时听摩梭舅舅唱民歌|图源:远行客Explorer
在摩梭的几天里,虽然并不轻松,但却成为我第一次真正认真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经历。这不是书本中的文字描述,而是真实的本土风情。这段旅程成为我记忆中最特别的经历之一,也是我持续致力于宣传摩梭文化的动力源泉。
Comentarios